在童年的记忆里,故乡的夏夜最美丽、最难忘。
晚霞收去最后一束光线,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炊烟从庄户人家厨房里袅袅升起,又随风飘散。在村庄周边田野里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好像闻到了晚饭的味道陆续开始收工,有的赶着耕牛,有的背着农具,疲惫地朝田埂地头走去。“日头落,狼下坡,放牛孩少了一只脚”,牧童悠扬的歌谣和牛羊哞哞咩咩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大合唱。夜幕降临了,村庄像一台高速运转后停下来的机器,慢慢平静了下来。这时多数人家的晚饭还没有做好,用竹叶或薄荷熬成的大盆凉茶已经放到了院里的桌子上,又热又渴又累的人们并不急于吃晚饭,他们需要喝茶补水,消除暑热,待稍事休息后从容地吃上一顿如意的晚饭,周身的疲劳就会消退一半。
仲夏夜孕育着生机与活力,黑夜是时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夜里的各种生命在按照自然界的法则潜滋暗长着。原野里、山冈上小草的嫩芽长成了茎叶,野花一茬接着一茬开放,田野里生机勃勃的禾苗趁着夜色在悄悄地吸纳着天地精华,玉米在拔节,芝麻在开花,露珠在庄家的枝叶上滚动……习习的晚风为纳凉的人们送来了凉爽,也送来了庄稼和野草的清香。村头的家犬不知疲倦地转悠着,时不时地发出了汪汪的叫声。怪不得乡亲们说,猫狗是一口(人),养只狗就等于多了一只耳朵。池塘边大树下反刍的老牛喘着粗气,晃动着系在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小河边,虫鸣和着蛙叫,高低音此起彼伏。山村的夜,静谧中蕴含着生长的力量和生命的回声。
故乡的仲夏夜孕育着情趣与欢乐,虽然没有城市里夜晚的霓虹灯和歌厅酒吧,但夜生活并不单调,他们带有乡村泥土气息的自得其乐的方式,像开在山野的小花,具有异样的芬芳。吃过晚饭,是乡亲们一天中最放松的一段时间。纳凉的人一般分成三组,男人们光着膀子,夹个枕头,一手抓个凉席,一手拿着扇子,三三两两地朝村头通风处走去。闲聊的话题从庄稼的长势扯到牛羊的行情,从王莽撵刘秀扯到三国演义。有点文化的侃侃而谈,没有文化的听得投入,言谈中有时也闹出关公战秦琼之类的驴头不对马嘴的笑话,但这并不影响所讲的效果;老人们有的领着孙辈到村边草丛中捉萤火虫,有的扯着小孙子遥望星空,指着银河讲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有几个稍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挣脱了老人,唱着歌谣,做着游戏。女人们在晚饭后并不远去,多是聚在哪个宽敞的院子里,聊着儿女情长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颇为热闹。直到夜静了,凉快了,人们才一一离去。
仲夏夜孕育着梦想和希望。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关于月亮的故事,县城和镇子上的故事。母亲说,月亮上面有一个漂亮的姐姐,她养了一只好玩的小兔子。弟弟说,我也想到月亮上跟姐姐一起喂小兔。母亲说,别着急啊,等你长大了就能去啦!我也好奇地问母亲,啥时候公路能修到咱村啊?母亲说,等你长大就行了。是啊,梦想为国家、乡村和家庭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少美丽的梦想都一一变成了现实。多梦的乡亲已经把家庭的梦、山村的梦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梦之中,他们正怀揣着梦想、和着时代的节拍,豪迈地行进在圆梦的大道上!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