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到任何一个大商场里,都会看到橱窗里各式各样的手表,价格几百到几万都有。记得前两年去了一次香港,一块瑞士手表卖到了五十余万元。随着手机的普及,许多人都不戴手表了,我看时间也看手机了。
不过,小时候我们家第一次买手表的事,我还记得。尽管过去了四十多年,这件事却还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的爸爸当时是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月工资是49元;妈妈当时是棉纺织厂的女工,一月工资也就是50来元。那时的三大件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我爸爸特别想有块手表,常说到能有块手表就好了。但是谈何容易啊,一大家子人工资就这么多,每月都是入不敷出的“月光族”。
当时一块上海全钢手表要120元,石家庄牌子的也要80多元,而且得要有票才能在邯郸市仅有的三个百货公司买到。曾有一个老乡给了爸爸一张票,但是因为没有钱只能将票给了他人。
为了买手表,爸爸想了许多省钱的方法,不喝酒不吸烟,吃最便宜的饭菜。终于攒够了80元,也有了票,但妹妹又烫伤了腿脚,去了一趟医院,买表的钱就没了。就这样,买表又遥遥无期了。
1972年春节,我们家又存够了80元,爸爸要到了表票,全家只等着到了星期日一块去“老五另”(现在的邯山商场)买。但是就在头天晚上,院里的邻居老刘突然出现在我们家,进门就哭,说儿子发热已经好几天了,医院让交60元,不交就不给看,家里一点钱也没有了,走了十多户了才借到了10块钱。借我们50元吧,有了钱就还。我妈一心软,就借给了人家。
就这样,买表的事一直拖到了1973年,2月2号那天爸爸终于买回了一块上海牌子的全钢手表,那天我们家真是像过年一样。那块手表在家里人手中传看,这个看看那个摸摸,真是爱不释手。80岁的姥姥也要看,还要听听表走的声音。我将表放到耳边听到了表针的沙沙声,觉得像美妙的乐曲一样。邻居们也都来我家看,爸爸还弄了几个菜跟他们喝上了。正当我们高兴不已时,妈妈却生病了。为了攒买表的钱,这两个月来她每天都上十二个小时的班,吃的又是没有油水的饭,明显消瘦了许多。送到医院后医生说,让她好好休息再补充点营养,后来妈妈说,她再也不会上十二个小时的班了。
记得我家刚刚买表的那段时间里,每天早上我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手表,拿来摸摸听听,放学回家也要来看。这块表爸爸戴了十余年,修过几次也换了几次表带,直到1988年爸爸退了休才不戴了,那时表也发黄了,针也掉了,带也断了。但爸爸一直没有扔掉,而是用一块布包好放在柜里,从此爸爸再也没有戴过表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