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乡村爱情
2018-06-26 10:14:00  来源:

    前几天接到父亲的电话,说现在秋高气爽,准备带母亲来徐州转转,我听后十分兴奋。 

  老家离徐州非常近,坐汽车只要一个多小时。但父亲提出要坐动车来,县城没有火车站,要先乘公交车到宿州市才能坐上火车。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父亲说母亲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也没坐过火车,趁现在身体还行,想带母亲坐一次好一点的火车。

  这也许就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吧。以前回老家时,常听父亲讲些陈年旧事,说得最多的就是“母亲是家里的功臣”,语气中流露出对母亲的爱与赞赏。

  父亲说他们结婚的那个年代,不流行自由恋爱,在媒人介绍认识之后,感觉双方都是本分会过日子的人家就行了,选个好日子和村里主事的人一起把四斤猪肉、四斤点心送到外婆家,便把母亲接回了家,按照乡俗成了亲。到结婚那天,父亲只见过母亲两次面。经常听到父亲唠叨,当年因为家里穷,连母亲结婚时提出买一件的确良上衣的要求也没有满足。

  有了我们四个兄妹,生活就开始繁忙起来。白天母亲和父亲要到农田收拾庄稼,晚上父亲看着我们写作业,母亲则在一旁纳鞋底。父母在婚后也没补上恋爱的课程,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什么甜言蜜语,说得最多的不过是庄稼的春种秋收和孩子的冷暖成长。

  少言寡语的母亲非常关心父亲。冬天农闲时,村里男劳动力都要去主要河道“扒河”,就是用铁锹把河道两边的淤泥清理到岸上。父亲早上一般5点多就要出发,没有闹钟,母亲不敢熟睡,数着鸡叫来判断是几更,早早起来给父亲烧好饭,而且每顿饭都会有两个鸡蛋,让父亲吃得暖乎乎的再去出工。晚上,母亲总是先把我们打发睡觉后,再把“奢侈品”猪肉片烧好,放在锅里,等父亲收工回来吃。父亲的同龄人都很羡慕,父亲却说那段日子从没看见母亲吃过一片猪肉。

  父亲也一直是母亲的靠山。有一年,小满过后,眼看丰收在即,却下了一场冰雹,母亲到地头看见被打落满地的麦穗,一家人的口粮没有了着落,失声大哭。父亲马上抹去脸上的愁云,笑着对母亲说:“没事,有我呢!怕啥?”那一年的夏天,父亲买下了不少青麻,搓成一捆捆麻绳,每天摸黑早起,步行到江苏那边的乡镇去卖,就是那个小生意使一家老小度过了艰难的一年。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走出了村庄。母亲到县城帮哥哥看孩子,父亲则在农村照顾90多岁的奶奶,过上了留守生活,开始了他们的新分居时代。虽然身处两地,母亲对父亲的关心依旧。她会把她认为父亲没有吃过的稀罕东西收起来,等父亲进城时再一起吃。有一次,哥哥买了一些龙眼,母亲嘴上说味道和老家的坏红薯有点像,不好吃,背后还是为父亲收了一些放进冰箱里。

  日子默默地流淌了45年,父母的爱情就在这种平凡的日子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花前月下,简单至纯,无声唯美。

  也许天下的父母都有一样的情愫,都有对爱情的表达,只是被我们年轻人的浪漫淹没了、忽略了。在感慨父母爱情的同时,我突然觉得有点愧疚。只知道生活上让他们衣食无忧,却没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我想,过段时间帮父亲给母亲买束玫瑰,为他们寻找一处美景,送上两张旅行的车票,在夕阳里,为他们画上一抹彩霞。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检察院)

  
  编辑:唐国琴  

上下篇导读

 · 站在云层之上
 · 舌尖上的公诉
 · 寂寞老街
 · 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