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尤其是远在他乡的羁旅者,阅读文友李大申的《怀揣着故乡远行》,感觉到文字很暖心。
最近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怀揣着故乡远行》一书,收录了恩施市检察院退休干部、恩施州作协副主席李大申近年来创作的130篇散文,共22万多字。该书以描写故土的风俗民情、山水风光为主线,抒发出作者对家乡厚重的情感。李大申当过兵,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军人刚毅的性格,也沉淀着浓浓的故乡情怀。虽然岁月远去,但他忘不了当放牛娃的时光,惦记着乡亲父老和故乡的一山一水,即使转业到检察院,也不时有感而发,把心里搁置已久的油灯擦一擦,点亮。这种精神的燃烧,涌动着创作的力量,显示出文化的自信。当时下有人质疑“我们的精神家园还安好吗?”李大申的《怀揣着故乡远行》,很好地回答了这些话题。用崇高的理想情怀和坚实的人文精神拨云见日、去伪存真、介入生活、反映现实,并引领人们在生活中向善和向上,表现出作家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担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大申是恩施板桥人,写板桥的文章占有较大的比例。比如《行走板党乡》、《春来板党乡》、《踏访板党乡》、《春到鹿院坪》、《板桥老街》、《老家门前的麦李树》、《故乡的泥土》、《隐秘的新田》等,面对故乡,作者似乎有写不完、写不够的地灵人杰,灵感一呼即来,激情一泻千里,实则应了“文由情而生,情因文更浓”那句话。这些散发泥土气息、饱含真情的文章,不仅让读者和作者心灵相互融通,也让更多人看到一个正走向幸福美好的板桥。有外地游人告诉我,他们之所以慕名来到板桥,来到鹿院坪,是因为在网上读了李大申的文章。风情板桥,不仅笔下生辉,也果真名不虚传。
故乡,是一个永恒的文学创作主题。从这里走出的放牛娃,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怀揣着故乡远行》,也记录了作者的军旅情忆和检察情怀,《木棉花红》、《军歌回荡》、《来自军营的电话》、《我的检察生涯》、《闪亮的矿灯》、《铁窗内的忏悔》等,向读者展示出不同寻常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读后方知军人、检察官的使命和艰辛。不同时期的历史画卷,诠释着时代风云和作者成长的历程。从放牛娃到军人,从军人到检察官,从检察官到作家,作者完成了一次次美丽的蜕变,丰富的人生历练和生活积淀,从而为作者进行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创造更加优美的诗意人生铺展了一条精彩的道路。
在散文的写作上,李大申倡导“自然流”,偏重非虚构写作方式,实地采访,本真写作,不刻意雕饰,注重发掘出艺术品质和精神含量,是他写作的风格。因为这种真实、朴实的草根性,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读者,被群众所喜爱。其实,朴实无华也是一种文采,字里行间蕴藏着别样的生动。“青堡的秋色就像青堡的中年女人,透着几分风韵和成熟,步履中,徐徐生风,风中带着浓烈的香,香里还裹着蜜糖。一个写在田里,一个写在脸庞。”这是作者在《金色的青堡》中对秋天的描写。“小杨个子不高,但也眉清目秀,穿着不华丽,但也整洁得体。工作虽然清苦,但脸上总是写满笑意。”这是作者在《女清洁工》中对人物简明地刻画。这样有温度,有表情的文字表达,在书中还有许多。品读李大申的散文,想起学者说过的一句话,——恍惚中仿佛拾到昔人遗落下的竹簪,只有自己美过,也只有爱过美,才知道这样的竹簪,非金非银,却是真正的美人之簪。它是朴素的,因而能让人不经意触摸到一种朴素的美丽。
《怀揣着故乡远行》的出版,是对李大申文学生涯的一次小结。作者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和勤奋写作。人生贵在读与耕,是他对生活的感悟。诚如他在后记中所说“人生犹如一条小溪,从山巅走来,在流淌中,不断的消耗着,也在不断的补充着,这样才会永不枯竭,永远不停歇,并在前行中碰撞出小小的水花。”
写作,是为了快乐的生活,让信念不丢失,让理想不褪色,让精神不萎靡。李大申没有想当作家,也没有想到会成为作家。他所做的,就是快乐地写作。在丰富自己精神家园的同时,也润泽别人的心灵,这正是《怀揣着故乡远行》的魅力所在。因为,只有时时刻刻拥有怀揣着故乡精神家园的人,才能有担当的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