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总量接近平衡 结构挑战凸显
2021-05-17 09:58:00  来源: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检察院

  今年以来,局部疫情散发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继续回升向好,供求两端指标均明显改善,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全年来看,由于低基数原因,四个季度同比增速预计前高后低。与2019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速有望回升至6%附近,与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基本匹配。但与此同时,原料成本上涨挤压中下游利润、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地方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上升、就业总量压力缓解和局部就业难并存、小微企业经营改善相对滞后等等难题还比较突出,经济恢复还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宏观政策要更加注重前瞻性和精准性,保持必要支持力度的同时释放稳物价信号,增强供给弹性和畅通物流循环,加大风险防范化解力度,推动经济平衡、健康和可持续恢复。

  一、经济运行继续回升向好

  生产恢复面继续扩大。去年经济复苏整体呈现供给快于需求,商品生产快于服务的特点。今年不平衡状况明显缓解,商品和服务生产均稳步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24.5%和29.2%,与2019年同期相比,两年平均增速均为6.8%。行业复苏范围继续扩大。跟踪的1000多个细分行业当中,一季度有大约95%同比实现了正增长。考虑到去年基数较低,和2019年一季度相比,大约有82%的行业实现正增长,这一比例高于去年四季度。

  需求缺口进一步回补。商品消费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复苏更快。消费大数据指数显示,一季度商品消费与2019年同期相比,两年平均增速已经超过12%。服务消费恢复相对滞后,但两年平均增速也超过了4%;增幅较去年4季度提高约3个百分点,消费缺口进一步弥合。投资势头略有放缓,但仍保持回升势头。一季度土建大数据指数较2019年同期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3.5%,增幅较去年四季度降低3.7个百分点。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49%,与2019年同期相比,两年平均增长13.5%,略低于去年四季度增幅。

  经济效益显著改善。企业盈利状况持续好转,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率提高到6.6%,为有历史数据以来新高。另外,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7.2%,为2013年该数据公布以来新高。企业盈利和产能利用状况改观,进一步提振企业经营预期。1万多家企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6.5%的企业对全年发展前景感到乐观;44.5%的企业有扩大投资的计划。企业招聘意愿也有所回升,就业总量压力持续缓解,一季度累计新增就业297万,仅比疫情发生之前五年同期均值少29万。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3%,较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实地调研发现,不少企业反映招工难问题开始凸显。

  展望二季度乃至全年,疫苗接种提速与经济周期回升双碰头,经济有望延续向好势头。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本轮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保持相对完好;全球经济回升步伐加快,共振复苏的态势更为明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球贸易从最低点回升至危机前一年的均值水平,经历了17个月,而本轮复苏仅用了5个月。进入二季度,疫苗接种范围不断扩大,疫情冲击影响在边际上继续减弱。同时经济周期回升力量较强。比如中美房地产目前都处在周期的相对低点,全社会库存水平也不高,我国经济环比增速预计会反弹。发达经济体继续维持宽松政策,国内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也有助于经济回升。如果剔除去年的低基数效应,全年增速有望保持在6%附近。二、结构性挑战进一步凸显

  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中下游企业利润受挤压。需求回暖,叠加供给受限、投机资金炒作,铁矿石、螺纹钢、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品种涨幅显著;同时下游企业转移定价能力相对较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偏快已对中下游企业盈利形成挤压,企业盈利明显分化。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有七个行业利润率超过10%;其中4个属于采矿业,其余分别为医药、烟草、酒和饮料行业。设备制造业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计算机电子、铁路和船舶行业利润率分别为4.2%和3.1%。钢铁、有色、纺织行业,也因为矿石、化工原料价格涨幅偏大,利润率仅分别为3.9%、3.6%和3.3%。供应链关键环节存在断点堵点。疫情加速数字经济发展,芯片需求大幅上升;再加上德克萨斯极寒天气以及日本工厂火灾等极端事件对供给的冲击,芯片供求缺口明显扩大。福特、通用等车企纷纷宣布暂时关闭部分车型生产。根据IHS Markit公司估计,一季度北美地区汽车产量预计会因此减少10万辆。国内部分车企产能释放也受到拖累,对外芯片依赖度较高的蔚来汽车一度也宣布停产5天,提车周期有所拉长。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国外港口装卸慢,空箱返回比例不高;国际物流环节仍不通畅,全球航运价格居高不下。4月中旬,宁波—美东集装箱航线价格差不多是去年同期2.5倍。另外,由于部分原材料价格暴涨,投机资金增加囤积,进一步放大了供给紧张。

  债务偿付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突出。去年宏观杠杆率上升大约25个百分点,今年要保持杠杆率基本稳定,前期积累的部分风险很可能“水落石出”。地方债务到期规模增加,更多PPP项目进入运营付费阶段;加上保运转、保民生相关支出刚性,部分地方财政还本付息压力明显加大。不少纾困融资陆续到期,企业偿付压力有所加大,不良资产暴露风险上升。年初到4月20日期间,受个别企业违约拖累,有10个省份的信用债净融资额为负;区域内企业资金更加紧张。另外,3月底商品住房待售面积仅相当于1.9个月销售水平,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与2019年相比,2021年3月底家庭经营性贷款余额增加大约30%,不排除其中部分资金受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影响,违规进入了楼市。

  三、宏观政策要更加强调前瞻性和精准性

  相对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我国率先有效防控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更有条件实现经济平衡、健康和可持续的回升。随着经济运行逐步回归常态,宏观政策需在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前瞻性,加大稳物价力度。同时,积极释放有效产能,增强供给弹性,缓解局部供需失衡压力。增加物流基础设施供应,打通物流堵点断点,确保供应链有序畅通。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处置地方隐性债务,有序推进地方国企和融资平台债务重组,有效化解存量风险。供求两端发力,增加重点城市住房供应,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积极落实“房住不炒”要求。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尽早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布局,壮大新兴动能,升级传统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编辑: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