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馒头的甜味
2018-08-01 11:14:00  来源:

   早饭时,我咬了一口从老家拿来的馒头,对刚上小学的儿子说:“这馒头真甜!越嚼越甜!”儿子一脸的惊奇:“你的馒头是甜的!我怎么没吃出来?”妻子插话说:“你整天这甜食,那甜食,哪能吃出馒头的甜味?”是啊,在“吃一个大苹果”、“喝一大杯牛奶”还要奖励一个玩具的情况下,馒头在他们嘴里哪里还会有什么甜味。 

  当下,“豪宅典范”、“上流人家”、“顶级享受”广告铺天盖地,洗浴按摩中心遍布大街小巷,“笑贫不笑娼”几成公道,吃不出馒头甜味的岂止是孩子。本来已经丰衣足食了,却又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甚至谋财害命,聚敛来的钱财几辈子也花不完;本来已经有职有权、八面威风了,却又弄虚作假、投机钻营、买官索官甚至杀人夺位,为了当更大的官,有更大的权——这些人好像传说中的饕餮一样胃大无底、欲壑难平;像毒品瘾君子一样,越吸越想吸,越吸瘾越大,直到一命呜呼方才罢休。

  是欲望让人这么疯狂。欲望总是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像打地鼠游戏一样,打下一个,又很快钻出来一个。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催人积极向上的一种激素,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推动人奋力拼搏——更高、更快、更强;同时也是一剂酷烈的心灵砒霜,它能遮蔽人的理性,戕害人的良知,抹杀人的道德底线。人们往往在激素功能的作用下攻城略地、高歌猛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沉醉于其成效的愉悦之中,而对其砒霜作用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先哲老子为此告诫我们:“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老子还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不知足”的“欲得”唤醒的是人性中最丑陋、最卑劣的动物本能。追求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生活者,往往无视党纪国法,罔顾道德良知,无所畏惧,无所不敢为。显然,一个人要追求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就必然需要大量钱财,进而必然昧着良心、不择手段地弄钱。现实中,前腐后继的腐败分子从“为人民做了不少事”到腐化堕落成人民的敌人,几乎都是从贪图享乐这个“拐点”开始的。

  其实,古人多是把“俭、奢”作为道德品行而不仅是生活习惯来评价的。老子把“俭”誉为人生三宝之一,认为“俭,故能广”。孔子将“俭”作为五种美德之一,所谓“温、良、恭、俭、让”。北宋名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对此作了很好的分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可见,俭能养德,俭可以使一个人情趣高尚;随挥霍无度而来的往往是生活糜烂、道德沦丧。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如果不是物欲过度,人的生活是很简约的。广厦千间,夜宿三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国医泰斗”连汝安教授认为,真正的养生之道其实就是简单生活,过度的欲望带给人的从来就不会是健康幸福。孔颜乐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孟子的物质生活谈不上好,但在当时堪称高寿;当代许多生活平淡而建树卓著的巨子大家也都是耄耋之年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可谓寿而康。而历代封建帝王多是早殇。据统计,我国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二百零九人,平均寿命约为三十九岁。“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本真都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幸福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不假外寻,搬弄物力找来的只能是烦恼、痛苦甚或灾难。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作为法律监督者的我们,应该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情趣,恪守清廉、公正的职业操守。

  编辑:唐国琴  

上下篇导读

 · 竹林细语
 · “上妆”
 · 摆摊
 · 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