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害怕所谓的“心理医生”的。作家琼瑶有段话深得我心:“被人了解是件可怕的事情,使你觉得周身赤裸而一无保护。可是——假若这份了解里有着欣赏和保护的成分,你会甘于赤裸,也甘于被捕获。”而显然,我无法判断对面的心理医生对我的了解里是否有着欣赏和保护的成分,在他的眼里,我是个病人,我和他非亲非故,我在这里坐一会儿是要付费的,我不甘于赤裸,更不甘于被捕获!所以,我怀念温暖的“劝劝”的年代。那时,你心里不痛快了,就会有你敬重的大哥或大姐来你家,劝劝你,或者只是陪你默默地坐一会儿,也是很大的安慰。而现在,动不动就要去看心理医生,动不动就会有人自杀。
自从我们每天看微信,就变得很有学问了。有学问的人往往都比较骄傲:我什么都懂,你说的我都知道,你就省省心,别来劝我了!微信上有这样一个段子。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父,为什么我总是没有长进?”禅师笑着说:“先喝杯水吧!”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壶,往杯子里倒水。水很快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能更多一些呢!”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你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禅师说:“这个道理你也懂呀,可是你为什么还来问我呢?”弟子终于醒悟:“是啊!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装不进去其他的了!”
“弟子”的水平这么高,“禅师”的水平只有更高,他的劝导才能有效果。但是,现在的“禅师”也天天玩微信,水平虽然也很高,但毕竟这些微信“弟子”也是天天在看的,所以和“弟子”的水平没有拉开距离,再加上他的道德品质也很一般,想劝导“弟子”确实很难。潘知常教授说,如果有学生可以滔滔不绝地和他聊一两个小时的学问,他就可以招收他做研究生。现在不必说一两个小时,就是能讲十分钟长的故事的人都很少。所以能劝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可以“劝劝”的环境也改变了。以前住房条件不好,隔音效果不佳,家里一有动静就有热心人发现,就有人来劝劝。现在“躲进小楼成一统”,隐私是不可泄露的珍宝,谁会那么多事来劝你?坚持走专业化路线的心理医生的生意注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