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遁形的隐私
2018-06-26 14:34:00  来源:

    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中,那位孑孑一生的打包工,他独自在肮脏的废品收购站里工作了35年,用那些被丢弃的废纸片,将自己武装成心灵最丰富的人。而如今的人,一如王朔所言,“被高高在上的观赏者轮流捏拿玩弄,被生活的泥匠用压力捏成各种形态”。岁月如杀猪刀般霍霍来袭,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人与人失去了交流的触点,没有了神圣的日记,没有了温暖的书信,我们的隐私无处安放。

  每一种APP让你注册与登录,读取你的位置和通话记录,你能藏到哪儿?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无论是在什么时代,隐私永远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词语,它带着神秘的意味,在每个人的心里摇曳生姿,引着旁边的人心生好奇,变着法儿想要探寻这秘密花园,摘取瓣瓣花朵,闻闻四处逸散的花香。说到底,隐私就是要人为地制造一些隔断,好让自己享有一些自我,科技的意义却是致力于打破它。

  都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可如今我们已经学会了使用网络有目的地分享自己内心的五味杂陈,却无法容忍自己毫不知情地被偷窥隐私。那些明媚得睁不开眼的甜蜜,那些灰暗得看不到底的怨恨,这些原本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交织爱恨,总能被你不希望关联的人所瞅见,于是产生不必要的尴尬或误解。于是,就连自己的私人空间里,也日渐充满了圈内人才能看懂的笑话,双关语,缩略语,甚至只属于几个朋友的隐语。

  名士陆机曰:“臣闻托暗藏形,不为巧密;倚智隐情,不足自匿。”不管有多大本事,隐私总是藏不住的。这在如今这个隐私意识空前强烈又空前薄弱的时代几乎是一句至理名言。有了先进的技术,每个人的偷窥欲望都搭上了高速列车,义无反顾地奔向隐私。也许,打从你乐意分享自己的隐私开始,隐私就已经不存在。只是我们一厢情愿而已。正如一位媒体人说,“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不仅做不了特立独行的猪,反而像一只裸体的猪,在由现代科技所构建的繁华大路上一路向前狂奔。”活像《楚门的世界》里那个可怜的男子,越科技,越孤独。

  明星和微博“强强联手”上演的一出出侦探大剧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热情且富有探索精神的粉丝和娱记们,可以从杨幂狂删恩爱微博的举动中,解读恋情生变的消息;也可以从一张几乎同时发出的手戴戒指的照片入手,抽丝剥茧,最终使冯绍峰与倪妮不得不公开恋情。其实细细一想,当你对一个姑娘只是默默欣赏,暗自幻想,这时她怎么看怎么迷人。如同《红楼梦》里,贾宝玉只是偷看到薛宝钗雪白丰腴的一点点肩脖便欣喜不已,浮想翩翩。可如果认识没多少时日就大被同眠,然后呢?那些反目成仇的故事我们读得还少吗?人生中很多了无生趣的状态就是这样生成的。

  被偷拍的璩美凤后来出了一本书,她在序文中写道:“如果你看过我的日记,如果你览过我的身体,现在我只祈求你用一丝的悲悯,尝试着来阅读我的心。”可似乎没有多少人愿意领情,因为很明显,很多人关心的依然不是她的心而是她的身体……

  于是,那些虚拟的平台成了我们的树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小心翼翼地活着,却在网络的世界里无所顾忌,写博客,刷微博,写邮件,聊微信……时时刻刻地展现着掩饰的和没掩饰的“真我”。如果说在技术世界中个体可能被极度放大,那么,他同样也可能被极度缩小,被缩小成一个没有实质的东西。至少,真而不美,真而不善。

  电影《手机》的结尾,严守一抱着手机蹲在马桶上,仿佛抱着手雷,脸上满是恐惧——天大地大,他竟无所遁形。在一个隐私作古的年代,无所遁形的又岂止一个严守一?

  双眼紧盯显示屏的我们,并非离群索居,却常感到孤独。也许最终,我们和我们的秘密,都只得如同当年熊孩子们把岛国动作片藏在硬盘深处的文件夹并设置隐藏加密一般,深谙心中永无天日。

  想想莎朗·斯通的电影《偷窥》里那架对准别人私生活的望远镜,再回想一下从前用笔书写的安逸,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或喜或悲,苦辣酸甜,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却是多么让人唏嘘不已。此意并非要抗拒一个新的时代,而是因为每一个健康的人生都应该有的那种从容淡定、远离喧嚣,不应该让它从此遥不可及。

 

 

  

  编辑:唐国琴  

上下篇导读

 · 直播
 · 赎罪
 · 称呼
 · 年礼